1. <dd id="96rrr"></dd>
    <dd id="96rrr"><center id="96rrr"><video id="96rrr"></video></center></dd>
    <tbody id="96rrr"><track id="96rrr"></track></tbody>
    <tbody id="96rrr"></tbody>
    <th id="96rrr"><pre id="96rrr"></pre></th>
  2. <s id="96rrr"><object id="96rrr"></object></s>
    <tbody id="96rrr"><pre id="96rrr"></pre></tbody>

    • 小文為您服務

    參展熱線

    電話:0579-85415333

    客服熱線

    電話:0579-85415444

    廣告服務

    電話:0579-85415525

    酒店預訂

    電話:0579-85415888

    展品寄存

    電話:0579-85415568

    產業財經

    出版業“去產能”,不能等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文交會 發布時間:2016-06-21 收藏】 【打印】 【關閉
    當前,我國不少行業都提出要“去產能”,出版業同樣有必要。出版業供給側的改革,有待解決的問題不少,一個“老大難”問題,就是圖書品種過度膨脹、年年增長的勢頭一直未能遏制。
    無論是業內專家還是普通大眾,細心的人總能看出來,實體書店和網店的圖書品種不斷增加,而買書的人和能夠常銷的書并非如此。相當數量的新書,還沒有機會上架亮相,就被送進倉庫成了壓庫書。書難賣,固然有內容、質量等方面的原因,但總體上出版業產能超出市場需求,不能否認。
    出版業產能過剩,從不同角度可以找出不同原因。受影響較大的因素,概括有以下幾種。
    其一,書號調控圖書品種的作用,日顯削弱。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年出版1.4萬種圖書,2014年猛增至44.84萬種,2015年約為42萬。環顧世界,近幾年美國年出書大約有20萬種,俄羅斯12萬種,日本8萬種。我國出版品種的增長,明顯過快。在巨大的圖書出版總量中,教輔類圖書的碼洋占據半壁江山以上。如今圖書市場上,當當網的網銷量最大,被認為帶有市場風向標的意義。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當當網銷書每種達萬冊的僅有3103種,比起當年44萬種的出書產能,簡直少得可憐。上述情況反映出,我國出版業所面臨的原創不足、內容不對路、產能明顯過大等狀況,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隨著時代發展,出版業書號管理的情況與20世紀相比已發生明顯變化。沒有了書號限額的約束,品種自發膨脹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出版生產轉型乏力,觀念滯后。這幾年,為適應市場競爭的新形勢,要求以往那種單一的出版模式要轉型,經營觀念要革新,但仍有不少出版單位喊得多,做得少,依然“穿新鞋走老路”,還習慣于廣種薄收、出版同質化圖書。
    其三,出版生產,缺乏完善退出機制。為控制出版規模,保證出版質量,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就對出版社的準入實行嚴格限制。但隨著出版業逐步融入市場,加上出版社出書范圍和書號管理陸續松綁,使得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大大提高。特別是民營出版力量的興起,不少民營文化公司和工作室實際上已成為不掛牌的準出版社,這更使得我國的出版產能越加龐大。
    現今的出版社,大多是計劃經濟年代按地區或按部門設立的。其他行業常見有破產歇業的,唯獨從未見有出版社倒閉關門的。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出版業至今缺乏完善的退出機制。在國外,出版社經營虧損就倒閉,這既正常又常見。而我國出版業,何以只有進,沒有退?這種現象長期存在,不利于出版產業的健康發展。
    出版業“去產能”這個問題,不容回避,它不僅涉及出版內容、出版手段、出版管理、出版市場、出版人經營理念等的優化,還同社會讀書氛圍、傳播技術出新、版權法治的完善密切相關。倘若聽任出版泡沫無節制膨脹,不僅出版業的健康發展會受到影響,勢必還會傷害到整個社會的閱讀環境和文化建設。出版去產能,需要動體制、革弊端、推創新,既要有頂層設計,也需要出版人以及與出版業相關的部門,共同參與改革。(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景端 系譯林出版社原社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