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文化+金融”:中華文化如何借力?
來源:中國(義烏)文交會
作者:文交會
發布時間:2016-09-22
【收藏】 【打印】 【關閉】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得到新發展機遇的不僅只有新興產業,曾經一度被忽視的傳統文化也正在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獲得了新生。9月10日,在“第七屆中國文化產業前沿論壇暨第十八屆峰火文創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借力互聯網和金融等現代技術和手段,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問題展開探討。
傳統文化+互聯網+金融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論壇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提出了“互聯網×文化頻道組合制”的新商業模式。陳少峰說到,目前,互聯網平臺大多都在做頻道組合制,比如微影時代網站之前只是電影票網上售票平臺,現在已經開始涉足電影運作,資本運作,電影內容、發行和衍生品等,將來進行線上線下進行組合,那么這個平臺里就非常多的內容,非常多的頻道進行組合。
傳統文化也可以采用這種頻道組合的方式。陳少峰說舉例談到,可以將很多個博物館的衍生品放到同一個互聯網平臺上進行交易,每個博物館的衍生品就是一個頻道。這個博物館衍生品的頻道必須和博物館擁有的消費人群在同一個頻道,這樣就通過延長產業鏈的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營銷。另外,還可以通過輪轉消費等方式,讓消費者呈現倍數增長。
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文軍則通過紅星宣紙金融化的具體案例,解釋了傳統文化如何與互聯網和金融融合發展。在傳統的模式下,宣紙作為小眾文化,盡管有很強的文化內涵,但終究只在書畫界、文化界的小范圍內使用,走出這個圈子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價值認同。而互聯網讓界限無限擴大,使發展、跨界、合作具有新的可能。
胡文軍表示,對傳統產業來說,“互聯網+”是新生事物,但它并不是對傳統的顛覆?!拔覀兝斫馑菫槲覀儌鹘y文化產業提供了很難得的轉型升級的發展機遇”,即宣紙要突破的載體屬性,深挖文化內涵,走“互聯網+金融”的道路,用互聯網擴容市場,用金融倍增價值。
據胡文軍介紹,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與南方文交所、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深圳前海中投藝術品金融服務中心有限公司等平臺合作,使紅星宣紙進入電子盤交易。借助電子盤交易平臺,把宣紙設計成金融產品,引導大眾對宣紙投資和收藏價值進行再認識,讓宣紙從消耗品變為收藏品、傳世品,實現持有、保管、交易、定制、備案、鑒定全方位服務,提供全新的消費體驗,讓宣紙成為了普通大眾能持有、收藏的文化藏品。
藝術授權和藝術衍生品將成藝術品市場主流?
受宏觀經濟的影響,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處于深度調整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藝術消費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新方向。重慶漢昌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王小虎在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進行分析時表示,2016年以來,藝術消費將藝術品市場從小眾市場變為大眾市場,而藝術消費主要以藝術的創意產品和藝術衍生產品為主。王小虎預測,未來藝術品衍生品市場會越來越大,形成一個上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臺灣Artkey藝奇文創集團董事長郭羿承用其20年的藝術授權經驗分析了藝術、互聯網和金融三者的關系。之前,各界對藝術金融有過很多嘗試,比如藝術品基金、文交所等,但都面臨一個問題,即藝術原作是一個非標產品,如何它標準化之后結合金融?郭羿承表示,藝術授權就是國際通行的模式。
據郭羿承介紹,藝術授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0模式、2.0模式和3.0模式。1.0模式是直接將內容轉化成IP,授權給廠商;2.0的模式是與金融結合,文交所把一些文化的內容做成復制畫或者限量衍生品都可以劃在這個范疇;3.0模式,是文化IP與金融,以及互聯網做平臺整合。郭羿承表示,1.0模式、2.0模式、3.0模式不是取代,而是從一個基礎的圓心一步步往外擴展,最后產生更大的互動價值。而藝術授權3.0模式應該是一個大趨勢,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會產生很大的市場效應和價值。(據中國經濟網)